<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所在位置:首页 > 天山清韵 > 清风时评 > 正文
        时评 | 莫因“补偿心理”陷迷途
        发布日期:2022-09-24 13:04 来源:自治区纪委监委网站

        “我觉得是拿钱办事,权力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有种‘前途’不顺在‘钱途’得到补偿的安慰心理。”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警示案例,讲述了江西省宜春市鑫达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刘福先违纪违法案件。年近五旬,晋升无望,刘福先遂心生怨怼,心理失衡,在成为能决定百万贷款担保业务的“一把手”后,将手中的权力彻底沦为补偿心理失落的工具,最终在滑向腐败深渊,身陷囹圄时才幡然悔悟,已为时已晚。

        刘福先曾经也是一个工作勤勉、多次获得单位嘉奖的好干部、好党员,仕途一路畅通,当看到与自己同年晋升的多名干部被陆续提拔时,而自己却在原地踏步,年近五十升职无望,他的心态彻底失衡了,实现人生价值由埋头工作逐步变为捞取“饭碗价值”,企图用金钱来弥补仕途“受挫的遗憾。这种“补偿心理”成为了刘福先自甘堕落的诱因,使其心理逐渐扭曲,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逐渐陷入迷途,甘愿被“钱老板”们“围猎”迷醉其中,从而丢失了对党纪法规的敬畏之心,导致党性弱化、理想信念缺失,最终思想上发生变质、政治上发生蜕变。

        “反正升迁无望了,为何不乘机捞一笔?”纵观各地纪委网站上通报的典型案例,因为“政治生涯失意”而萌生的“补偿心理”的案例绝非少数。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秘书长徐力群在没有如愿接任“一把手”后,觉得政治前途渺茫,从此迈向了贪腐的不归路;原宁夏国有资产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屠国军,认为组织新的任命没有对他进行重用,开始放纵自己大肆敛财,最终在贪欲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像徐力群、屠国军这样的前车之鉴还有很多,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们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就是从心态失衡开始的,在寻求“补偿”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腐蚀了心智。勿小觑“补偿心理”带来的危害,很多领导干部就是在“补偿心理”的驱使下开始私欲膨胀,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丧失了抵抗力,逐渐迷失自我陷入迷途。

        祛除“补偿心理”,关键要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自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以追求个人私利回报为目的“付出”,迟早会将自己推向贪腐的不归路,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党员干部对“付出”要有正确的认识,常怀“大格局”心态,牢记“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把党和人民给予的重任担好,把群众的满意和组织的褒奖作为辛苦付出的回报,作为自己价值的体现,为党员的身份增光溢彩,这无疑是对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最大的“补偿”。(拜城县纪委监委  陈娟  | 责任编辑  陈旭)